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暨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在呼和浩特启动

导读:

1月5日,“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暨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在呼和浩特启动,标志着我国首个利用虹膜识别技

1月5日,“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暨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在呼和浩特启动,标志着我国首个利用虹膜识别技术预防儿童丢失的网络平台——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正式进入内蒙古。

该平台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主办,首次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儿童安全领域,依托中科院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虹膜识别技术,采集0至12岁儿童虹膜数据,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从而提高失踪儿童被找回几率。

据了解,虹膜是眼睛里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部分,包含了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条纹等细节特征。人出生8个月后,虹膜发育即进入稳定期,主要纹理结构已经形成,终生变化很小。虹膜识别是国际上公认最精准、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年来,儿童失踪、被拐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失孤》、《亲爱的》等“打拐题材”的电影也让民众从电影中更直观地意识到这一残酷现实对被拐对家庭的打击。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儿童保护”应运而生。

2016年,中国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又叫“团圆”系统)上线。打拐民警登录平台系统,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接入高德地图等手机软件,以弹窗的形式将失踪儿童信息瞬间推送给公众。截至2017年5月15日,“团圆”系统累计推送信息1100亿条,将近5亿人次接受过推送信息,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317条,找回1274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公益项目处处长蔡晓说:“很多丢失儿童找回的过程很漫长,现在家长给孩子佩戴的防走失手表、防走失手环很容易被人扔掉。很多年后孩子对被拐的事完全没有记忆,家长也不一定认识孩子,只能依靠特殊长相、胎记等不稳定的因素。”

虹膜识别“黑科技”让“互联网+儿童保护”的技术手段升级。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采用中科院院士谭铁牛自主研发的虹膜生物识别技术,为儿童录入虹膜信息,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从而提高失踪儿童被找回概率。

在启动仪式现场,呼和浩特工作站工作人员现场为几位孩子录入虹膜。笔者看到,录虹膜的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用设备“扫描”一下孩子的眼睛就行了,完全不需要接触身体。工作人员说,虹膜扫描的红外光能量非常低,只有太阳光的千分之一,即使长时间地盯着光源看,也不会对眼睛造成任何的伤害。

据悉,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相比,虹膜识别在准确性、稳定性、活体检测性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新科技、新思维,探索建立现代儿童保护体系;建立一个全社会的监督体系,”在阐述创建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的意义时,内蒙古幼教工作者协会会长马存锁如是说。

笔者了解到,该平台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130多个属地工作站,为近60000名孩子录入了虹膜信息。该平台计划于2019年前,拓展2000家以上的属地工作站,确保平台在全国广泛覆盖、普惠更多群众。

该平台的儿童虹膜数据库建成后,将陆续对公安派出所、幼儿园、小学、救助站、医院及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开放数据比对端口,协助相关执法部门及时确认被拐儿童身份信息,帮更多孩子尽快回家。

内蒙古幼教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满都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工委副主任于玉清、内蒙古青少年普法办宣传部部长朱宁龙、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内蒙古负责人白俊国、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呼和浩特负责人吉刚等参加了启动仪式。(利华)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