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美文欣赏 >

胸怀对当下社会观照,重返经典文学的河流

导读:

  “今天的 90后、00后年轻人,对文学经典是不是仍然感兴趣,并愿意为之写评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今天的 90后、00后年轻人,对文学经典是不是仍然感兴趣,并愿意为之写评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颙此前的担忧,在昨天揭晓的“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7-2018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中,化为惊喜与欣慰。

  上海作家协会大厅里,评论家与获奖学子围谈,让人们一窥经典作品在当下仍具有常读常新的魅力。此次大赛面向全球范围内以中文写作、25周岁内的青年学子征集书评随笔,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共计25篇,特别奖与入围奖共200篇。海外来稿比例大幅增长。

  “与 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大赛 25部品读作品,多选自131卷《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文库所收录作家都在上海生活和创作过,办报刊、组织文学社团等,串起了海派文化重要一脉。“品读篇目中,不少是过去被评论较少的,往往易被忽视,但都各有特色。”大赛终评委、评论家王纪人说,大赛所选篇目不一定是作者的主流代表作品,意在打破对于作家代表作的固定印象,进一步拓宽青年学子的阅读面。比如,郁达夫《迷羊》、沈从文《八骏图》、刘呐鸥《方程式》、钱锺书《猫》等,正因评论得较少,可资参考的也相对少些,学子评论会有些难度;但一些被反复评论过的热门作品,再评论也有难度,要发前人所未发,如茅盾《腐蚀》、巴金《寒夜》等。

  王纪人发现,不少获奖作品反映出作者的知识面较宽。 “初步做到了知人论世,即把一部作品放到一个多维的参照系去观照、分析和评论。有的文章对所评论作品也提出了某些质疑,因为也确有不那么完美的作品。体现出评论的独立品格和评论者的独立人格。”

  做到独立品格和独立人格,十分可贵。一等奖得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顾宇玥坦言,她的评论文章聚焦作家靳以 《雅会》,此前她把靳以先生所有的作品几乎都通读了一遍,并试着指出《雅会》存在的不足。“这次获奖对我的重要启示是,我们面对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时,要能大胆地怀有质疑精神。我这篇评论不啻为冒险,因为我试图质疑《雅会》并不是靳以非常成熟的作品。原因在于,作者受早年创作经历和个人风格影响,在《雅会》中将一部分社会批判写成了爱情追忆,讽刺力度和预设有所偏离。”顾宇玥发现,一般情况下,青年学者面对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时,总是试图揣测这部作品好在哪里,何以成为经典,试图还原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但通过这次尝试她发现,这种一味“仰视”的思考角度,有时候反而可能限制了思维,也会限制对作品的多元化阐述空间。

  一等奖得主、华东师范大学研二学子叶杨莉,评析的是作家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她借用作家毕飞宇的话自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学经典,一个人的审美会宽广很多”,她时时提醒自己,要学会发现文本细腻幽微背后的磅礴,胸怀对当下社会的观照。

  “上海有重视文学评论的好传统,这几年逐渐形成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青年评论家队伍,如何让这支队伍源源不断,发现人才的渠道十分重要。”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大赛体现了向经典文学的致敬,同时也是对文学批评新人的召唤。(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