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养生之道 >

日本食育从健康养生到教化育人

导读:

原标题:日本食育从健康养生到教化育人

【世界教育之窗】

食育,是日本

原标题:日本食育从健康养生到教化育人

【世界教育之窗】

食育,是日本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各种教育。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饮食体验,不仅可以学习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选择和搭配食物的能力。食物是人类生存之本,但饮食的意义却并不局限于保证人的生理生存。实际上,食物既能滋养健康的身心,还能帮助完善健全的人格并带来丰富的人生感受。因此,食育可以看作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基础。食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饮食、营养和健康知识、环保意识和学农教育、普及日本的饮食文化等。日本的食育一开始主要针对孩子,目前已经扩展到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成为日本终身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1、日本的“食育”理念

在日本,食育的观念最早始于养生。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贝原益轩因早年学医,在其所著的《养生训》中,提出养生可以改变“天命”,他主张吃饭八分饱,少食油腻肉食,多食清淡,细嚼慢咽快乐进食有利于长寿,从而改变天命。明治时期的医师、药剂师石塚左玄在1898年所著的《通俗食物养生法》一书中提到“体育、智育、才育,归根到底皆是食育”,从营养学的角度论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此外,与“食育”相关的理念在江户时代的武士“家训”中也有出现。“家训”要求,武士在吃饭饮酒的过程中严禁暴饮暴食,避免奢侈浪费,不仅要遵守饮食的礼仪,而且还要保持武士的威仪美感等。这里的“食育”是以“家训”的形式作为武士的行为规范和教养礼仪而被实践的。首次从教育层面提出“食育”理念的人是日本作家村井弦斋,其在1903年所著的《食道乐》中提出了“食育论”。村井弦斋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食育比德育、智育、体育更重要,体育、德育的根本在于食育。”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饮食首先要满足果腹的生存需求,因此食育的教育理念在那个时期很难得到普及推广。

食育的理念在日本重新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种与食物、饮食相关的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于是,从事教育、食品营养和环保等行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更高维度的元素,比如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饮食文化、食物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环保等。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食育层面的要求,并纷纷将西方国家的一些食育理念介绍到日本,对日本在国家层面推动食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3年,日本厚生省(相当于我国民政部)监修了《思考食育时代的食品》一书,标志着日本从政府层面推广“食育”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当时主要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此书的影响也只限于食品业的从业人员。食育观念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则是2003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时直接使用了“食育”一词。自此,食育开始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2005年6月10日,在日本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日本国会通过了《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环,从法律的角度来保证国民的身心健康,塑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2、“孤食”“个食”的忧虑

战后几十年,社会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日本人的餐桌文化。众所周知,日本人传统饮食结构的中心是稻米,在稻米的生产过程中也孕育出日本特有的共同体文化。村落共同体成员间协作完成春种秋收,春天举行节日祈求风调雨顺,秋天感谢自然馈赠收获五谷丰登。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加深了对自然的理解、对食物的认识,并强化了邻里之间的关系纽带。从家庭范围来说,家庭成员辛苦劳作后围坐在饭桌前边享受食物边聊聊家常,地方的传统饮食文化、家族的特色料理自然得以传承。饭前的“感恩,我要吃饭啦”、和饭后“多谢款待。”饱含了对食物、对自然、对食物制作者的感恩之情。但是,战后日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大家庭急剧减少,涌入城市的年轻人组成了小的核心家庭。曾经,为人父母者多为在田间辛勤种植稻米的农民;而今,生儿育女的多是公司职员。食物来源由亲身感受到的自然馈赠变成了用金钱购买的超市供给品,食物与自然、与地域之间的密切联系被割断。生活在城市家庭的孩子们没有机会目睹长辈在田里的辛劳,与整日早出晚归的爸爸共同进餐的机会都变得非常难得。

随着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能有时间给孩子做丰盛饭菜的家庭也在逐渐减少。日本传统早餐的酱汤、米饭、烤鱼等逐渐被西式快餐的面包和牛奶所代替,午餐大都交给了学校的“给食”(配餐),晚餐从超市买回半成品,甚至从快餐店、便利店买回盒饭凑合的家庭也大有所在。曾作为日本一大特色的“妈妈便当”和“爱妻便当”也是逐年减少,传统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边吃饭边聊天的场景更是越来越难以见到。日本近年来出现的“孤食”“个食”等新概念,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孤食”就是指一个人单独吃饭,“个食”就是虽然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自己吃自己的,家人之间零交流。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长时间的不景气使得爸爸的收入减少,大量的家庭主妇也不得不加入到工作大军中来,妈妈的忙碌加剧了“孤食”和“个食”的社会现象,而便利店、便当店、各种快餐行业则迅猛填补了这一空白。虽然可以果腹,但营养均衡自然不能与家庭料理相提并论。最让人担忧的是长时间的“孤食”和“个食”,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成为又一个诱发校园欺凌的因素。

3、由饮食连接起来的社会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各国食品的涌入,给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带来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国际化的进程也让世界各个国家的食物都蜂拥而入。汉堡、薯条、可乐等西式快餐自不必说,东南亚、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国的食物在日本都非常普遍。与清淡的日本传统饮食相比,强烈刺激性的外国美味俘获了大批年轻人。同时,物质的极大丰富很容易造成对食物的浪费,同时也很容易忽视粮食生产者、食品加工者付出的劳动。各种快餐、零食虽然美味,但是各种调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防腐剂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最近出现的两个新词汇“固食”和“粉食”,反映了人们在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固食”指的是只吃自己喜欢的固定的食物,“粉食”是指只吃用面粉等做成的各种食物而不吃米饭或其他蔬菜。长时间的偏食、暴饮暴食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影响到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而且,各种便利食品、外来食物的冲击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以米为主食,以鱼类和蔬菜为辅食的日本传统饮食越来越疏远,对本国料理的味道变得陌生,感情也越来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