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美文欣赏 >

【美文美图】翰墨飘香的复真书院

导读:

</p

微信图片_20200910100249

安福南乡复真书院

六月的安福南乡,千山含黛,万木争荣。青冈山,像一条蛰伏的巨龙,安卧在田家村头。山下蜿蜒前行的陈山河,像一条金色的丝带,在暖阳下熠熠生辉。波光潋滟处,复真书院赫然跃入我们的眼帘。

说是书院,其实叫学校更确切些。因为,现在这里已经是洲湖中学了。现代化教学大楼鳞次栉比,操场规整而大气。只有蜷缩在一隅的“萃胜楼”还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安福四大书院之一的“复真书院”所在地。书院旧时的大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那条曾经多少学子走过的石子路,已经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好在门前的千年古樟,苍翠欲滴,绿阴如盖。古樟下的“七步半”台阶,还在讲述学子们科考登第的辉煌。门口那两尊威武的石狮,还在守护着书院的平安。郁郁葱葱的茂林修竹,掩映着书院的楼台。

进入洲湖中学,学校的王老师热情地接待我们。他是地道的南乡人,老家离学校不远。所以,他对复真书院的历史掌故非常熟悉。我们也暗自庆幸遇到了这么一个好向导,看来今天定然是不虚此行了。

我徜徉在校史陈列室里,如饥似渴地探访书院的历史。在这里,我读到了,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邹守益与刘邦采、刘阳、尹一仁、周儒等在北贞观废址上创建了复真书院,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书院 “前后有楼,中堂有庑,栋及四层,层各五间,左右翼以厢房”。刘阳题匾“砥德砺材”,门楼曰萃胜,内藏书籍。楼前有石狮一对,古樟两株,苍翠葱茏。楼左为飞中阁,楼右建刘邦采、王时槐二祠,后有聚奎楼,楼后为堂。

在这里,我读到了,由于张居正、魏忠贤禁毁书院,由于战乱,自明迄清,复真书院几经修葺。明崇祯年间,朱世守、王绩灿重修;清康熙三年(1664)王吉、周焕又修;乾隆八年(1743),朱翰复修;道光八年(1828),复修萃胜楼。在这里,我还读到了,由于废除科举,宣统元年(1909)改为复真学堂,为当时安福县四大学堂之一。1912年易名复真学校,首任校长为拔贡彭延珍。后来,改为复真小学,现为洲湖中学。

在这里,我重温了书院昔日的辉煌,感受了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翰墨飘香的复真书院,引领我穿越历史的光影,拜谒这里的古代先贤。

探花邹守益来了,这位王阳明的高足弟子与良友,带着他的“致良知”学说,正在谆谆告诫学子们要“惜阴”,要“至诚”。

学士湘(雪蓬)来了,这位参与创办并讲学于复真书院、著书传世的文人学者,正在书院的讲会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打不死的”邹元标来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明代谏臣,来复真书院探访雪蓬归隐处,留下了“不见雪蓬久,今见雪蓬屋。图书留四壁,白驹贲空谷。高风人去远,遗响振林木。”的诗句后怅然而去。

翰林公王邦玺来了,这位光绪帝师,多次受到慈禧太后召见,晚年回乡执教于书院。他还带着他的长子伯兰,次子仲兰来了。后来,一个考取了举人,一个考取了贡元;一个研究农林开发,一个任复真学堂校长。

到这里来讲学的,从这里学成后走上仕途的,还有很多,很多。我轻轻地合上泛黄的《复真书院志》,心里升腾起一种异样的情感,温暖而绵长。

我徘徊在萃胜楼下,静静地注视着斑驳的墙壁,触摸着长满苔藓的青砖,一时间,仿佛听到了戴儒巾、穿大袖衫的明朝学子们在热烈地讨论争辩;仿佛看到了留着小辫、带着圆顶帽、穿着直宽衣的清代学子们在书院漫步交谈。

据说,从这里学成归去的学生,相当于前清的秀才,毕业回家要坐轿子,写捷报贴入祖祠和自家厅堂。这是何等荣耀,何等自豪。一时间,复真书院,群儒云集,声名远播。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近黄昏。该是我们离开的时候了,尽管心中颇为不舍。回望书院,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书院的马头墙上,泛着金色的光辉。书院是那样安详,那样静谧。书院门前的那棵古樟愈发的青翠了,绿得让人心醉。

文/图:刘新生